Phalaenopsis lowii 長吻蝴蝶蘭


長吻蝴蝶蘭又稱作「洛氏蝴蝶蘭」或「象鼻蝴蝶蘭」,具有一個向下拉長並勾起的蕊喙,看起來就像是大象向下彎曲的鼻子一樣,是一種花型非常奇特的蝴蝶蘭。

最早發現於緬甸。後來在1996年,泰國西部海拔約800公尺高的石灰岩地區,人們也發現了它的芳蹤。

1860年,知名的英國植物學家休‧洛(Hugh Low,1824~1905) 爵士收到定居緬甸的英國業餘植物學家查爾斯·塞繆爾·波洛克.派瑞許(Charles Samuel Pollock Parish,1822-1897)寄來的一個包裹,當中有幾株不知名的蝴蝶蘭植株。派瑞許在信中表示:這是在緬甸毛淡棉(Moulmein,緬甸第二大城,現稱為Mawlamyaing )發現的。它的花朵為白色、泛著紫水晶般色澤,蕊柱前端拉長,看起來就像是大象的鼻子一樣,建議命名為 Phalaenopsis  proboscidioides(長吻蝴蝶蘭)。

經過二年的栽培之後,這種來自緬甸的蝴蝶蘭,終於開出了具有長鼻子的奇特花朵。休‧洛爵士將它交給了德國的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教授,在《Bot. Zeitung》期刊中發表為 Phalaenopsis lowii(洛氏蝴蝶蘭)。後來,賴興巴赫教授知道了查爾斯‧派瑞許的建議,但在《國際植物學名命名法規》(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)的優先權原則下,Phalaenopsis proboscidioides  只能被視作一個不合法的名字。

緬甸的德林達依(Tenasserim)毛淡棉的東邊,是最早發現長吻蝴蝶蘭的地方。這裡是一個由吉因河( Gyne)、薩爾溫江(Salween,怒江下游)及阿特蘭河(Ataran)所形成的三角洲流域,雨季長達10~11個月,幾乎一整年都泡在水裡。

長吻蝴蝶蘭生長在這裡的石灰岩地形的森林當中,但是只長在山丘的東北面,剛好躲去了中午過後的陽光直射及高溫。它附生於石灰岩礫石上或灌木叢的樹冠層,儘可能地爭取到充沛的陽光。11月中旬後,進入乾季,多數的長吻蝴蝶蘭會落葉進入休眠,並在這個時候開花。雖然降雨減少了,但夜晚仍有十分豐沛的露水及濕氣, 讓根群保持濕潤避免乾涸。長得特別強壯的長吻蝴蝶蘭,不但沒有落葉,花梗更長達了1公尺左右,有許多的分叉花,可以開放上百朵花,非常壯觀。乾季很短,大約只有1~2個月的時間,當雨季再度降臨,長吻胡蝶蘭便會停止休眠,並長出新的葉片。

目前,花市上所見到的大多是來自泰國的山採植株。因此,栽培時如果能保時常綠,給予充分的水份避免落葉,才有機會栽培出強壯的植株。

具有向下拉長的蕊喙
長吻蝴蝶蘭的白花變種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