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lbophyllum maxillare 寬顎豆蘭

花型獨特、紅艷耀眼的布魯氏豆蘭(syn. Bulbophyllum blumei),一直是許多豆蘭迷眼中的夢幻逸品。不過,我們最好改口喚它為:寬顎豆蘭(Bulbophyllum maxillare)。
廣泛分布於馬來西亞、蘇門答臘、爪哇、婆羅洲、蘇拉維西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菲律賓、索羅門群島及澳洲等地區,聽說在印度也有發現蹤跡,但不確定。通常生長在海拔高度500~800公尺間的闊葉開放林地,附生於樹幹的低矮處。
小型附生植物。具明顯的根狀莖。假球莖呈錐形,頂生一枚卵-橢圓形的薄革質葉片。除冬季外,全年均可開花。花莖高約10-20公分,直立,頂生1朵花,罕2朵。花朵艷麗,紅色-紫紅色,邊緣鑲嵌寬或窄的白-黃色,罕全花乳白-金黃色。花型似三尖蘭(Masdevallia),寬度約2-2.5公分,長度約6-9公分。上萼片為長圓-長矛形,邊緣密生短毛。側萼片卵形-長矛形,基部闊大並歪斜向內,先端延伸出一條長度約2-3公分細長尾。花瓣很小,鐮刀狀,先端尖細,橫向平行蕊柱。唇瓣三裂,側裂片很小,中裂片長矛狀,基部隆起並下彎向先端逐漸收狹為細尖的長矛狀。
豆蘭屬(Bulbophyllum)是蘭科中的最大家族,演化極為複雜,種類多達2200種,仍不斷地增加中。二百年來,關於豆蘭的分類和歸屬戰爭從未停火。
最早(1825年),德國植物學家卡爾‧布魯姆(Carl Ludwig Blume, 1796~1862)命名為 Epiphippium ciliatum。可惜的是,當時並沒有留下佐證標本及描述(或可能不慎遺失),使 Epiphippium ciliatum成為一個無效的裸名。 過了五年(1830年),英國植物學家約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2)成立捲瓣蘭屬(Cirrhopetalum)。同時,以布魯姆的命名為基礎, 重新命名為 Cirrhopetalum blumei。
1891年,德國植物學家卡爾·恩斯特·奧托·科澤(Carl Ernst Otto Kuntze,1843-1907)將Cirrhopetalum blumei 併入單葉蘭屬(Phyllorkis,或拼寫作Phyllorchis)中,重新命名為Phyllorkis blumei ,引起許多反對與質疑。
二十世紀初期(1905年),荷蘭植物學家約翰尼斯·雅各布斯·史密斯(Johannes Jacobus Smith,1867–1947) 提出一個較全面的豆蘭屬分類系統,並將 Phyllorkis blumei 一名移轉至豆蘭屬中,重新命名為 Bulbophyllum blumei。贏得大眾普遍的支持。
時間拉回到19世紀。
1843年,林德利將一份僅有微小差異的標本,另外命名為 Cirrhopetalum maxillare。後來(1861年),德國植物學家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將 它移轉至豆蘭屬,重新命名為 Bulbophyllum maxillare。種小名為形容寬大「如下顎」的側萼片。同時,賴興巴赫將另一份僅有微小差異的標本命名為 Bulbophyllum cuspidilingue,後來確認為Bulbophyllum maxillare 同物異名而取消。
1904年時,德國植物學家弗里德里希·威廉·路德維希·克魯茲林(Friedrich Wilhelm LudwigKränzlin,1847-1934)將一份唇瓣邊緣具有細毛的標本,另外命名為Bulbophyllum masdevalliaceum。種小名意為「似三尖蘭」。
由於產地及個體間的差異極大。 因此,Bulbophyllum maxillare、Bulbophyllum blumei及Bulbophyllum masdevalliaceum 曾經被視作三個獨立的物種。
直到2010年,服務於英國皇家植物園,負責亞洲植物鑑定和命名研究的荷蘭植物學家安德烈·舒特曼(André Schuiteman,1960~)偕同專長婆羅洲蘭花分類的韋爾默朗(Jaap Jan Vermeulen,1955~),加上東南亞蘭花分類權威沃格爾(Eduard Ferdinand de Vogel,1942 -) ,三名荷蘭佬在合力編撰的《Flora Malesiana: Orchids of New Guinea 6》(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蘭花卷六:馬來西亞植物群)中,將 Bulbophyllum blumei 及Bulbophyllum masdevalliaceum 二名列為 Bulbophyllum maxillare 的同物異名。後來(2015年),另一名同樣在英國皇家植物園工作的英國植物學家安東尼·蘭姆(Anthony Lamb,1941~)也認同此看法。
似乎,偉大的賴興巴赫,憑著先知灼見贏得最後的勝利。
廣泛分布於馬來西亞、蘇門答臘、爪哇、婆羅洲、蘇拉維西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菲律賓、索羅門群島及澳洲等地區,聽說在印度也有發現蹤跡,但不確定。通常生長在海拔高度500~800公尺間的闊葉開放林地,附生於樹幹的低矮處。
小型附生植物。具明顯的根狀莖。假球莖呈錐形,頂生一枚卵-橢圓形的薄革質葉片。除冬季外,全年均可開花。花莖高約10-20公分,直立,頂生1朵花,罕2朵。花朵艷麗,紅色-紫紅色,邊緣鑲嵌寬或窄的白-黃色,罕全花乳白-金黃色。花型似三尖蘭(Masdevallia),寬度約2-2.5公分,長度約6-9公分。上萼片為長圓-長矛形,邊緣密生短毛。側萼片卵形-長矛形,基部闊大並歪斜向內,先端延伸出一條長度約2-3公分細長尾。花瓣很小,鐮刀狀,先端尖細,橫向平行蕊柱。唇瓣三裂,側裂片很小,中裂片長矛狀,基部隆起並下彎向先端逐漸收狹為細尖的長矛狀。
![]() |
唇瓣特寫 |
最早(1825年),德國植物學家卡爾‧布魯姆(Carl Ludwig Blume, 1796~1862)命名為 Epiphippium ciliatum。可惜的是,當時並沒有留下佐證標本及描述(或可能不慎遺失),使 Epiphippium ciliatum成為一個無效的裸名。 過了五年(1830年),英國植物學家約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2)成立捲瓣蘭屬(Cirrhopetalum)。同時,以布魯姆的命名為基礎, 重新命名為 Cirrhopetalum blumei。
1891年,德國植物學家卡爾·恩斯特·奧托·科澤(Carl Ernst Otto Kuntze,1843-1907)將Cirrhopetalum blumei 併入單葉蘭屬(Phyllorkis,或拼寫作Phyllorchis)中,重新命名為Phyllorkis blumei ,引起許多反對與質疑。
二十世紀初期(1905年),荷蘭植物學家約翰尼斯·雅各布斯·史密斯(Johannes Jacobus Smith,1867–1947) 提出一個較全面的豆蘭屬分類系統,並將 Phyllorkis blumei 一名移轉至豆蘭屬中,重新命名為 Bulbophyllum blumei。贏得大眾普遍的支持。
時間拉回到19世紀。
1843年,林德利將一份僅有微小差異的標本,另外命名為 Cirrhopetalum maxillare。後來(1861年),德國植物學家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將 它移轉至豆蘭屬,重新命名為 Bulbophyllum maxillare。種小名為形容寬大「如下顎」的側萼片。同時,賴興巴赫將另一份僅有微小差異的標本命名為 Bulbophyllum cuspidilingue,後來確認為Bulbophyllum maxillare 同物異名而取消。
1904年時,德國植物學家弗里德里希·威廉·路德維希·克魯茲林(Friedrich Wilhelm LudwigKränzlin,1847-1934)將一份唇瓣邊緣具有細毛的標本,另外命名為Bulbophyllum masdevalliaceum。種小名意為「似三尖蘭」。
由於產地及個體間的差異極大。 因此,Bulbophyllum maxillare、Bulbophyllum blumei及Bulbophyllum masdevalliaceum 曾經被視作三個獨立的物種。
直到2010年,服務於英國皇家植物園,負責亞洲植物鑑定和命名研究的荷蘭植物學家安德烈·舒特曼(André Schuiteman,1960~)偕同專長婆羅洲蘭花分類的韋爾默朗(Jaap Jan Vermeulen,1955~),加上東南亞蘭花分類權威沃格爾(Eduard Ferdinand de Vogel,1942 -) ,三名荷蘭佬在合力編撰的《Flora Malesiana: Orchids of New Guinea 6》(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蘭花卷六:馬來西亞植物群)中,將 Bulbophyllum blumei 及Bulbophyllum masdevalliaceum 二名列為 Bulbophyllum maxillare 的同物異名。後來(2015年),另一名同樣在英國皇家植物園工作的英國植物學家安東尼·蘭姆(Anthony Lamb,1941~)也認同此看法。
似乎,偉大的賴興巴赫,憑著先知灼見贏得最後的勝利。
![]() |
非典型花色、尺寸的黃花個體 |
0 意見: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