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hieroglyphica 聖字蝴蝶蘭
聖字蝴蝶蘭一般被稱作「象形文字胡蝶蘭」,原產於菲律賓巴拉望島、波利略島及岷答那峨島,通常生長於海拔高度500 公尺以下的潮濕森林中,喜歡遮蔭的環境。
![]() |
聖書體文字 |
實際,應該比較接近與「聖書體」同一時期發展的「僧侶體」(hieratic)文字,是當時僧侶們用來記錄宗教事務的速記文字體。1975年,被列入華盛頓公約(CITES)附錄二。
![]() |
僧侶體 |
花朵型態與路德蝴蝶蘭(Phalaenopsis lueddemanniana )相似,地理分布上也重疊,早期被視作為路德蝴蝶蘭的一個變種。 1887年,德國的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教授根據英國植物學家休‧洛(Hugh Low)栽培來自 威廉‧鮑可夏爾(William Boxall)所提供的植株,發表為Phalaenopsis lueddemanniana var. hieroglyphica。
1969年,美國植物學者荷爾曼‧史維特教授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獨立為 Phalaenopsis hieroglyphica。1982年,馬來西亞植物分類學者沈培順博士(Phyau Soon Shim,1946-)將裂唇蘭(Polychilos)獨立於蝴蝶蘭屬之外,重新命名為 Polychilos hieroglyphica,但普遍不被支持。
植株強健,盆植或板植均可,喜歡溫暖的環境,生長期充分澆水,同時避免陽光直射,是一種易栽好開、具有特色的原種蝴蝶蘭。
![]() |
聖字蝴蝶蘭的白花變種 |
![]() |
聖字蝴蝶蘭十分易栽好開 |
0 意見: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