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taenialis 落葉蝴蝶蘭
落葉蝴蝶蘭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西北部地區,經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到印度東北部,以及缅甸和中國雲南西部、西藏南部,附生在海拔高度約 1100-2200公尺的山坡林中樹幹上。
直到1986年,由美國植物學家艾瑞克克里斯汀(Eric Alston Christenson,,1956-2011)移轉至蝴蝶蘭屬(Phalaenopsis)中,並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,根據DNA證據支持克里斯汀的主張。
2014年,KEW 世界清單將 Phalaenopsis braceana (布雷斯蝴蝶蘭)改列為 Phalaenopsis taenialis (落葉蝴蝶蘭)的同種異名。明明是二種完全長相不一樣的蝴蝶蘭,怎麼會突然變成同一個物種?
1890年,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·道爾頓·胡克( Joseph Dalton Hooker,1817 – 1911 )將印度加爾各答皇家植物園的一株開花的植物,描述了一個新的物種並命名作 Doritis braceana。種小名為紀念英國植物學家及知名的蘭花插畫家--路易斯瓊斯布雷斯(Lewis Jones Knight Brace,1852–1938)先生。描述和繪圖即由胡克和布雷斯二人通力合作完成。
這一個植物於1882年採自不丹後,即被送往印度大吉嶺,交給專長於印度植物的英國植物學家詹姆斯·賽克斯·甘布爾(James Sykes Gamble,1847-1925)。後來被栽植於加爾各答皇家植物園中。
1882-1886年間,應英國皇家植物園的胡克園長之邀,擔任英屬印度加爾各答(Calcutta)皇家植物園(即現在的 Acharya Jagadish Chandra Bose 印度植物園)標本館館長的布雷斯,在送往英國的Doritis braceana 的原始描述和繪圖的文件中,提出建議表示:依據該植物的描述及繪圖,該物種應該是一個具有不同花色表現,長期以來被稱作 Phalaenopsis taenialis 的物種。
怪怪,難道胡克園長也有錯?!事實上,除了從布雷斯的繪圖及文字說明,獲知「花朵長度等同唇瓣的側裂片長度」的訊息,遠在英國的胡克,從未見過這一個植物的實際花朵。他只是想透過這種方式,表揚布雷斯的貢獻罷了!
布雷克在描述中的,表示這一個新物種的花色為「黃色伴生微紅色線條的」。實際上,落葉蝴蝶蘭的花色通常為深粉紅色,完成授粉或意外失去花粉塊後,將逐漸變成黃色。這場超過一個世紀的美麗的誤會,一直到近年才被澄清,KEW 世界清單也已經將 Phalaenopsis braceana 列作 Phalaenopsis taenialis 的同物異名。
![]() |
落葉蝴蝶蘭的板植 |
春季(6月)開花,花梗抽生自莖的基部,長度約1.5-19公分,無分枝。總狀花序,通常具1-8朵花,花徑約1.5-2公分。花苞片卵形三角形,約3公厘。花開闊,花瓣為倒卵狀匙形,長9公厘,唇瓣三裂,基部無爪;中萼片長圓形,長約1公分,側萼片近橢圓形,長約9.5公厘,基部貼生蕊柱足;唇瓣側裂片紫红色,直立,近鐮刀狀,長5公厘,寬1.5公厘,先端近平截,正面具有稍微加厚的縱向脊,内面的凸緣窄長、緊靠上側邊緣;中裂片扁平,紫红色,匙形,長7公厘,寬3公厘,先端圓形,基部具2叉狀附屬物,基部向下延伸與中裂片基部合生為一個距的構造;距尖角狀,長3公厘,距口前方具2叉狀肉凸。
建議板植,使用硬木或軟木板使根攀爬,不能使用蛇木板,也不能盆植。冬季落葉,建議如能保留葉片避免落葉,可使蘭株長得更大,開出更多的花朵。
![]() |
唇瓣基部下延形成一個明顯的距 |
![]() |
Phalaenopsis taenialis f.coerulea 藍花型落葉蝴蝶蘭 |
![]() |
Phalaenopsis taenialis fma. alba 落葉蝴蝶蘭白花變體 |
0 意見: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