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stobartiana 斯托巴蝴蝶蘭
最早發現於緬甸。1877年,德國植物學家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-1889) 將一株由英國蘭花愛好者威廉斯托巴(William C. Stobart)所提供的蝴蝶蘭,描述為一個新的物種,並命名作 Phalaenopsis stobartiana(斯托巴蝴蝶蘭)。
在原始描述中,賴興巴赫如此描述: 「花瓣和萼片是非常漂亮的蘋果綠色,最後變為黃綠色。唇瓣側邊由白色區隔黃色與紫色,唇瓣中裂片為紫色的,明亮的紫色最後變成近朱紅色。我曾經有一株具分枝花梗的蘭株,花梗頂端開了8朵花。花朵比姬蝴蝶蘭(Phalaenopsis equestris var. rosea) 的花朵還要小 。」接著,賴興巴赫分別介紹了來自中國海南島及緬甸的樣本:「花朵具有玫瑰色或是紫紅色,顏色更深的唇瓣。而綠色花瓣者,極有可能是生長環境條件不同所致。」
1882年,英國植物學家弗雷德里克·威廉·伯比奇(Frederick William Burbidge,1847-1905)在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的月刊《The Garden》(花園)中,將斯托巴蝴蝶蘭降為懷特蝴蝶蘭的一個變種,命名作 Phalaenopsis wightii var. stobartiana。
1980年出版的《The Genus Phalaenopsi》(蝴蝶蘭屬)一書中載述,作者美國植物學家荷爾曼‧史維特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在哈佛大學的奧克斯埃姆斯(Oakes Ames,1874-1950)蘭花標本館中,檢視 一份由中國植物學家劉心祈(S. K. Lau)於1936 年7月採自中國海南島白沙地區的蝴蝶蘭標本(編號 27549),並由中國植物學家唐進(T. Tang )和汪發纘 (F. T. Wang)共同描述命名為 Phalaenopsis hainanensis(海南蝴蝶蘭)。
史維特在進行落葉蝴蝶蘭亞屬的分類時,將 Phalaenopsis wightii var. stobartiana 和 Phalaenopsis hainanensis 這兩個物種均視為 Phalaenopsis stobartiana 的同物異名。
美國植物學家艾瑞克‧克里斯汀森( Eric Alston Christenson,1956 - 2011) 在其2000年出版的著作《Phalaenopsis A monograph》中,則將海南蝴蝶蘭從斯托巴蝴蝶蘭中分離出來,視為落葉( Aphyllae)亞屬中的一個獨立的物種,並將 1996 年由中國植物學家劉方媛( F. Y. Liu) 在中國雲南楚雄,海拔高度約 1990公尺的山地所採集、命名的Phalaenopsis chuxiongensis(楚雄蝴蝶蘭)一名,視為海南蝴蝶蘭的同物異名。
![]() |
斯托巴蝴蝶蘭的花朵近照 |
![]() |
斯托巴蝴蝶蘭側視圖:花朵背面具有不明顯的乳頭,唇瓣基部不下延為距 |
具有非常強壯的根系,通常具3-4枚葉。葉片卵狀披針形,長圓形-橢圓形,長約7-11公分,寬約3-3.5公分,秋冬旱季時葉片凋落。斯多巴蝴蝶蘭和多數落葉型蝴蝶蘭不同之處在於花期具葉。
春末夏初(6月-7月)開花,花梗側生於莖的基部,斜立,長度約7-40公分,總狀花序,分枝,每一分枝疏生 5-11 朵花。花開展,花徑約2-3公分。
花黃綠色-綠色,具有紫紅色的唇瓣。上萼片長圓狀橢圓形;側萼片斜卵狀橢圓形;花瓣橢圓狀倒卵形;唇瓣三裂,側裂片上半部淡紫色,下半部黄色,直立,狹長,先端斜截形并擴大,二側裂片之間具1枚2裂的胼肢體,二側裂片基部和中裂片合生,但是不下延形成馬刺狀的距,花朵背面具有後微微突起,不明顯的乳頭;中裂片具明顯的紫紅色細點,倒卵狀橢圓形,唇緣下彎呈倒舟型,基部具1枚深裂為2叉狀的附屬物,唇盤中央具一條縱向肉脊貫至先端;蕊柱白色略帶淺紫紅色,有時是黃綠色的。具有非常芬芳的花香氣味,花壽約3-4週。
不可否認的是,斯托巴蝴蝶蘭(花期6-7月)和威爾森蝴蝶蘭(花期4-7月)二者相互混生,同為春末夏初的花期重疊,二者的族群之間,似乎也存在連續性的變異。是否存在天然雜交的後代族群,有待更進一步的釐清。
建議採硬木或軟木板板植,不能使用蛇木板及盆植。喜好中光,栽培容易。通常在溫室栽培時,不會像在野外那樣落葉。
0 意見: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