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javanica 爪哇蝴蝶蘭
爪哇蝴蝶蘭原產印尼爪哇島的南岸與西爪哇,海拔高度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森林,屬於中小型的蝴蝶蘭。
花朵非常可愛,栽培容易,適合初學者作為入門品種。目前市面上所見者大多為人工繁殖者。
葉片為卵狀橢圓形,亮綠色,質地很薄,葉邊緣呈波浪狀,長度約10~15公分;每年春、夏季時的時候,在靠近莖基部的葉腋,會抽出之字型的花梗,花梗下垂不上舉,花序為總狀排列,通常著花2~ 6朵,花梗壽命很長,可不斷抽生花朵至數十朵,花梗也因此延長;花朵徑約2~3公分,花瓣和萼瓣顏色變化相當大,底色通常是白色到綠黃或是黃色,花瓣上許多的紅棕色、紫色的斑點所形成縱向線條紋路。唇瓣側裂片為淡黃色,中裂片形狀為狹橢圓形,前端收尖隆起,具有白色的短毛;具有非常明顯的香氣。
1914年4月,愛爾蘭皇家花園的弗雷德里克.摩爾爵士(Frederick William Moore ,1857-1949)將自己栽培開花的一棵不知名蝴蝶蘭,寄給英國皇家植物園(Royal Botanic Gardens, Kew)標本館的第一位館長--羅伯.羅爾夫教授( Robert Allen Rolfe,1855–1921)鑑定。同年稍晚一點的時間,住在法國伊爾維萊訥(Illeetvillaine)省摩爾布列塔尼城(Maure de Bretagne)的一位蘭花趣味者--羅傑‧劉維爾〈Roger Liouville〉 先生,也將自己栽培開花的蝴蝶蘭透過透過弗雷德里克.摩爾爵士轉寄至英格蘭皇家植物園。
![]() |
Phalaenopsis javanica 白花變種 |
這二株來源不同的蝴蝶蘭,開出相同的花,羅伯.羅爾夫教授鑑定這二株蝴蝶蘭是同一種.並以花朵具有寬大的下萼片,初步命名為Phalaenopsis latisepala(寬萼蝴蝶蘭),並繪製彩圖。但不知道什麼原因,羅伯.羅爾夫教授並沒有將這個名字正式、公開的發表。
直至1918年,才由荷蘭的植物學家約翰.史密斯教授(Johannes Jacobus Smith,1867-1947) 依據產地命名為Phalaenopsis javanica(爪哇蝴蝶蘭)。但是,之後(1918),爪哇蝴蝶蘭就像一個美麗的謎一樣,再也沒有人在野外發現她的芳蹤,一度認為滅絕。直至60年後的1975年,印尼華僑林啟輝先生在南爪哇再度發現。
栽培容易,喜歡中溫、高溼、半遮陰、通風良好的環境,通常以板植為佳,是一種非常可愛、值得栽培收藏的原種蝴蝶蘭,也是每個蝴蝶蘭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品種之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台灣花市有出現一種花梗上舉、花色豔麗的爪哇蝴蝶蘭,它的葉片較厚,呈濃綠色,應該是Phalaenopsis × Christine Magro (Phalaenopsis equestris × Phalaenopsis javanica)再回交爪哇蝴蝶蘭數次後所產生的後代。
![]() |
Phalaenopsis × Christine Magro |
0 意見: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