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gibbosa 囊唇蝴蝶蘭


囊唇蝴蝶蘭又被稱作「老撾蝴蝶蘭」,主要分布於老撾、越南北部及中國雲南東南部等地區,海拔高度1000公尺以下,陽光充沛的森林。

在市場上並不常見到,主要仰賴越南山採,人工繁殖極少,算是珍奇類的蝴蝶蘭。

植株很小,高度通常不超過5公分,葉片為卵圓形-長橢圓形。花期為春-初夏,花梗略為「之」字形,花朵很小,約1公分,剛開放時為白色,在心型的唇瓣中裂片上,有二個不明顯的淡黃色斑點(甚至沒有),約3~5天後 ,花瓣及萼片會嚴重的向後翻捲,花色也逐漸變黃。花壽約15 ~ 20天,沒有香氣。通常板植,喜歡溫暖、略具遮蔭、空氣濕度高的環境,冬季時會因為寒冷或水分不足而落葉進入休眠。

1933年3月,在越南進行採集的法國植物學家--保羅·阿爾弗雷德·派特羅(Paul Alfred Petelot,1885~1940),從河內前往華平的途中,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沒看過的蝴蝶蘭,並初步命名為派特羅蝴蝶蘭(Phalaenopsis petelotii),製作成標本後,存放於法國巴黎的顯花植物標本館中,並沒有正式發表。

經過了近40年的時間,直至1970年由美國植物學家荷爾曼‧史維特教授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根據保羅·派特羅所採集製作的這份標本,將這種產於來自越南的蝴蝶蘭命名為囊唇蝴蝶蘭(Phalaenopsis gibbosa )。

但人們已經習慣稱呼它為派特羅蝴蝶蘭(Phalaenopsis petelotii)。陰錯陽差地,在泰國發現了一種唇瓣上黃色斑塊更為明顯的落葉型蝴蝶蘭,便將它稱為囊唇蝴蝶蘭,就這麼張冠李戴了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。

2009年,人們在越南北部的華平(Hoa Bin)地區的開放式森林,發現了一種花色不顯眼的蝴蝶蘭,經過德國的植物學家奧拉夫.格魯斯(Olaf Gruss)以余爾根.羅次力斯伯格(Jürgen Roethlisberger)根據採集紀錄及重新比對標本之後,確認新發現的蝴蝶蘭,就是1933年由法國植物學家保羅·派特羅所採集到的派特羅蝴蝶蘭,也就是真正的囊唇蝴蝶蘭(Phalaenopsis gibbosa )。

而另一種比較常見、僅產於泰國的落葉型蝴蝶蘭,過去10年來一直被稱呼囊唇蝴蝶蘭,但實際上是一個從未被命名、發表的新種。因此,2009年時重新賦予一個全新的名字--暹羅蝴蝶蘭(Phalaenopsis thailandica )。

其實,囊唇蝴蝶蘭與暹羅蝴蝶蘭等二者的花朵十分容易分辨,植株形態亦有所不同。但由於過去年代的攝影技術並不發達,在《國際植物命名法規》(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;ICBN)中,只規定須檢附具備花、根、莖葉的乾壓標本、黑白線稿圖,以及拉丁文描述論文,因此才會發生這麼一段撲朔的故事。

花梗長、略呈之字型,唇瓣上有二個非常不明顯ˋ的淡黃色斑點
Phalaenopsis gibbosa 模式標本
Herman Royden Sweet的命名標籤(左)Paul Alfred Petelot 的手寫採集紀錄(右)
Phalaenopsis gibbosa 囊唇蝴蝶蘭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