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pilionanthe teres 棒葉蝶花蘭
棒葉蝶花蘭在中國大陸則稱之為「鳳蝶蘭」。過去為萬代蘭屬(Vanda)的一員,因其種小名「teres」諧音而慣稱作「鐵力士萬代蘭」,葉片狀似鐵釘而慣稱作「鐵釘蘭」。
主要分布於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、印度東北部、緬甸、泰國、老撾、越南及中國雲南地區,海拔高度600公尺以下的林緣地區。性喜陽光充沛的環境,生性強健,好開好種,經常用來當作蘭花圍籬植物。
主要分布於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、印度東北部、緬甸、泰國、老撾、越南及中國雲南地區,海拔高度600公尺以下的林緣地區。性喜陽光充沛的環境,生性強健,好開好種,經常用來當作蘭花圍籬植物。
棒葉蝶花蘭的莖為圓柱型,堅硬,向上伸長攀緣,通常可達1公尺以上,具有分支及明顯得節。節上通常生有1~2條根。葉片為肉質圓柱狀,綠色,先端鈍,長10~20公分,粗4~8公分。花期春末-夏初,花梗腋生,總狀花序,疏生3~10朵花。花大而美艷,花徑約5~9公分,紫紅色,唇瓣內面黃色有紅色條紋。
儘管棒葉蝶花蘭算是常見、家喻戶曉的蘭花,但其身世可說是一波三折。最早的時候,棒葉蝶花蘭被認為是石斛蘭屬的一員,由有「印度植物學之父」之稱的英國植物學家--威廉‧羅克斯堡(William Roxburgh,1751-1815)在1814年時發表、命名為 Dendrobium teres,種小名為「圓柱狀的」,形容其短棒狀的特色葉片。可是,仔細地觀察棒葉蝶花蘭,我們會發現儘管她與多數石斛蘭一樣有著圓柱狀的莖,但卻是著著實實的單莖性蘭花,而石斛蘭卻是複莖性蘭花。因此,1833年的時候,英國植物學家約漢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5)將其併入萬代蘭屬中,重新發表命名為Vanda teres,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大家都習慣稱她為「棒葉萬代蘭」或「尖葉萬代蘭」的原因。
直到1915年,以蘭花分類見長的德國植物分類學家--魯道夫·施萊希特(Rudolf Schlechter,1930–1934)將萬代蘭屬中的11個種,處理為一個新的獨立屬--蝶花蘭屬(Papilionanthe),屬名源於拉丁文中的「papilio」(蝶)及「anthos」(花)所組成,意指本屬花朵狀似蝴蝶,並指定棒葉蝶花蘭為指定模式種。
我們觀察蝶花蘭與萬代蘭二者之間的植株型態,以及花朵構造,會發現二者其實有有極大的差異--
- 蝶花蘭:莖呈直立圓柱狀,分支,具節,每節生1~2根。葉片肉質短柱狀,呈螺旋狀排列疏鬆。花朵唇瓣明顯,唇瓣基部與蕊柱足相連接,3裂;側裂片近直立且與蕊柱平行或圍抱,中裂片先端擴大,2~3裂;距為漏斗狀圓錐形或長角狀;具有明顯的蕊柱足。
- 萬代蘭:單莖性,不分支。葉片革質,帶狀,單葉互生緊密抱莖,呈二列生長,橫切面為V字型。花朵唇瓣與蕊柱癒合,不顯著,三裂,基部有短距,側片與中片各自抒張;蕊柱足不明顯。
在台灣,除了棒葉蝶花蘭外,我們在花市還可以見到的有--白花棒葉蝶花蘭(Pap. teres fma. album)、虎克蝶花蘭(Pap. hookeriana),自中國大陸引進的白花蝶花蘭(Pap. biswasiana)。值得一提,1981年獲選為新加坡國花的--卓錦蝶花蘭(Pap. x Miss Joaquim),為虎克蝶花蘭與棒葉蝶花蘭的雜交種,由旅居新加坡的西班牙園藝家--艾妮絲‧卓錦(Agnes Joaquim)女士,於1983年培育而成(後來也發現有天然雜交種)。
新加坡國花 Papilionanthe x Miss Joaquim |
......由旅居新加坡的西班牙園藝家--艾妮絲‧卓錦(Agnes Joaquim)女士,於1983年培育而成(後來也發現有天然雜交種)。..... Did you mean 1893, but not 1983?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