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kunstleri 昆斯特蝴蝶蘭



最早發現於馬來半島的霹靂州。1890年,由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·道爾頓·胡克(Joseph Dalton Hooker,1817-1911)命名。種小名來自19世紀主要為英國植物學家喬治金恩(George King,1840-1909)雇用的德國蘭花獵人赫爾曼昆斯特(Hermann H. Kunstler,1837-1887),他活躍於馬來西亞-婆羅洲地區

主要產於馬來西亞半島的柔佛(Johor)和霹靂(Perach),靠近怡保市(Ipoh)和打巴市(Tapah)等地區,在緬甸西北部的欽邦(Chin)和法拉姆(Falam)附近的山地也有發現。通常生長在海拔高度400-700公尺的低海拔森林中。

比較值得注意的是,緬甸和馬來半島二地何止千里之遙?二地相距達2000公里之遠,而在二地之間則未見有其他地方分布。而且,二地的氣候差異非常明顯。在緬甸的欽邦和法拉姆,冬季非常寒冷乾燥;而在馬來半島,全年氣候的變化不大,全年氣溫較高,雨量充沛。甚至,在馬來西亞三面環山的怡保市(Ipoh),海拔高度超過1800公尺的森林中,也有發現它的蹤影。這小傢伙對於生長環境的喜好真是教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... ...。

小-中型的單莖型附生性蘭花,莖很短,完全被葉鞘包覆,具有肉質的根。通常具有2~4枚葉片,葉肉質,倒卵形或倒披針形,較少見到長圓形-橢圓形,葉先端銳尖或近鈍,葉片長度約10~25公分,寬約4~8公分。

秋季開花,花梗側生於莖基,直立或略呈弓形,通常單一,偶見分枝,花梗長度約為葉子的二倍,長度可達40公分,具有鋸齒形的花序柄,以及卵形三角形,先端銳尖,長4至5毫米的花苞片。總狀花序,花序柄短縮而似圓錐狀花序,每次只開放2~3朵少數的花。花徑約3.5~4公分花瓣,和萼片相似,肉質,開展。褐黃色,略黃綠色,具有或多或少的明顯棕色斑點。上萼片為倒卵形或橢圓形,先端鈍或稍微微,邊緣反捲。側萼片較上萼片略寬,邊緣反捲。花瓣橢圓形,先端鈍。唇瓣三裂,肉質。側裂片近截型-鐮刀形,頂端傾斜截斷,二側裂片中間具有一個癒傷組織。中裂片近圓形,黃色唇緣,唇盤中央具有一枚凸起的肉質縱向龍骨,中央龍骨兩側有一條或兩條縱向淺棕色條紋。

昆斯特蝴蝶蘭喜歡長時間弱光的環境,對於中強以上的光度完全無法忍受。喜歡空氣濕度高的環境(空氣相對溼度達90%),建議可以使用空氣加濕器或經常噴霧來增加空氣濕度。建議使用水苔為植料盆植,澆水量取決於溫度,溫度越高,則對於水分的需求越高,反之亦然。但是根部不能長時間潮濕或積水,如果根部長時間潮濕或積水,很快地會引起根腐而造成生長異常,植株會立即表現出來。最好在花期過後,新根開始生長的時候進行翻盆,每2~3年可以重新翻盆一次。

沒有明顯的休眠期。如果植物沒有開花,或在相同的溫暖條件下生長遲緩甚至停滯,建議在冬季漸漸調整給予略乾燥及涼爽的環境。

昆斯特蝴蝶蘭和褐斑蝴蝶蘭(Phalaenopsis fuscata)的花朵外觀非常相似。許多栽培者並不了解如何區分兩者而恣意亂呼。大多數人以唇瓣中裂片是否凹陷及龍骨狀脊區別二者,但並不是最正確地區分二者的方式,美國的植物學者荷爾曼‧史維特教授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在《GENUS PHALAENOPSIS》中特別表示:唇瓣中裂片的凹陷或平坦在二種之間皆有出現,龍骨狀脊的長短亦是。因此,史維特教授在區分二者時,特別以胼肢體與蕊柱作為區別的分水。

Phalaenopsis fuscata 褐斑蝴蝶蘭 

花瓣:卵形,瘦長,花瓣基部窄小,花被片絕大多數強烈向後翻捲。
花梗:總狀,節間短,具良好之分叉性,每支分叉著少數花而似圓錐花序。
唇瓣:卵圓形。通常平坦或略凹,中央具一條隆起之龍骨。胼肢體細小,且發生於唇盤處,絕不自唇瓣與蕊柱相黏處延伸,先端尖銳。
蕊柱:細長呈棒狀,不擴大。
花期:春、夏

 Phalaenopsis kunstleri 昆斯特蝴蝶蘭

花瓣:圓卵形,寬胖,花瓣基部較寬,花被片通常略向後翻捲。
花梗:總狀,節間較長,偶具短分叉。
唇瓣:圓盤狀。通常中央凹陷,中央具一條隆起之龍骨,通常延伸至前端。胼肢體自唇瓣與蕊柱相黏處起向前延伸至唇盤(中裂片與側裂片交接處),寬大,鈍,明顯。
蕊柱:短胖,略擴大。
花期:秋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