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equestris 姬蝴蝶蘭


姬蝴蝶蘭又稱作「桃紅蝴蝶蘭」,常見有粉紅-桃紅色,還有純白花、白花黃唇、白花藍唇、粉橘色花、粉紅色花深橘唇等,花色十分豐富。好種、好開,廣受到蘭友們的歡迎,是台灣最常見、最受歡迎的原種蝴蝶蘭之一。

1843年,德國植物學者弗蘭茨·尤利烏斯·費迪南德·邁恩(Franz Julius Ferdinand Meyen,1804~1840)在於菲律賓呂宋島採集、發現,並由約翰內斯·紹爾康拉德(Johannes Conrad Schauer,1813–1848)發表為 Stauroglottis equestris ,拉丁文中的「 equester」 ,意思是騎士與他的馬。

1847年,英國植物學者托馬斯·洛布(Thomas Lobb,1817~1894)在菲律賓的馬尼拉,採到一種會開出一朵朵狀似蝴蝶、粉紅色小花的蘭花,並稱它為「The Pink Butterfly Plant」。洛布將採到的蘭花,交給了另一位英國植物學者约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2),林德利將它命名為 Phalaenopsis rosea ,發表於1848年時的《Gardeners' Chronicle》雜誌上。實際上,Stauroglottis equestris與 Phalaenopsis rosea為同一種蘭花。

1849年,德國的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根據《國際植物命名法規》(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;ICBN),將 Stauroglottis equestris 移轉入蝴蝶蘭屬中(Phalaenopsis),重新命名Phalaenopsis equestris,發表於 1850 年的《Linnaea》 中。

 姬蝴蝶蘭廣泛地分布於菲律賓群島,分布的最北線為台灣的小蘭嶼島,在蘭嶼本島及台灣本島上,並未發現姬蝴蝶蘭的分布。 1934 年的時候,台北帝國大學 ( 今台灣大學 ) 的正宗嚴敬教授(Genkei Masamune,1899~1993)蘭嶼南方約5公里的小蘭嶼島上,採到一種蝴蝶蘭,命名作  Phalaenopsis riteiwanensis,發表於《台灣博物學會會報》第24卷。

1966 年,美國的植物學者荷爾曼‧史維特教授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,根據《Journal of Geobotany》期刊中所刊出的一張印刷精美的插圖及描述,判定Phalaenopsis riteiwanensis 與 Phalaenopsis  equstris 是同一種蘭花。

過去在小蘭嶼島上隨處都可見到的姬蝴蝶蘭,從日治時代後就再也沒正式的採集紀錄,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。2010年,林試所與屏科大合作調查,終於在小蘭嶼記錄到9株姬蝴蝶蘭的身影。由於過去100年來從未有學者做出完整生態及花形描述,因此非常難得。這九株桃紅蝴蝶蘭是目前台灣僅餘的植株。為避免這兩種珍稀野生蘭在台灣消失,林試所計劃進行復育工作,希望以種子無菌播種的方式繁殖更多的小苗,並設法移植回原生地。

Phalaenopsis equestris var.  coerulea 白花藍唇變種
Phalaenopsis equestris fma. aurea 白花黃唇型
Phalaenopsis equestris fma. album 白花型
Phalaenopsis  equestris fma. oranges 粉橙花色型 "松野"
Phalaenopsis equestris var.  rosea 玫瑰型變種
Phalaenopsis questris var. 3-Lip 三唇瓣變種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