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stuartiana 史達爾蝴蝶蘭


史達爾蝴蝶蘭通常因其種小名諧音而被稱作「史塔基蝴蝶蘭」,主要產於菲律賓群島、民答那峨島北方的密三密斯、阿古桑和蘇里高,以及附近的島嶼,生長於海拔高度約300公尺左右的低海拔原始森林中。

葉片呈長橢圓形,強壯的植株葉片可達30公分以上,葉面綠色,具有大理石斑紋,葉尖端中間具有一個不等大的缺凹,葉背及葉背邊緣具有紫紅色的斑紋。

未開花時,容易與席勒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)混淆。花期春-夏季,花梗通常為綠色,十分容易分叉,總狀花序著生十餘朵花,強壯的植株可開花上百朵至200、300朵,十分驚人!

花通常是乳白色,部分個體隨著開花時間逐漸轉變成淡黃色,偶爾可見濃黃色的個體,花徑約3~6公分,花瓣大多質地薄,不平整,部份翼瓣會後翻,翼瓣和上萼片為純白色,側萼瓣下部呈乳黃色j,具有紅褐色的斑點,唇瓣為白底帶有褐斑,唇片先端分為兩個彎曲花絲狀,有時伸展很長,中裂片像船錨型,部分具有香氣。

1881年,由德國的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教授描述,並命名為Phalaenopsis stuartiana,種小名主要是為了紀念英國古老的休洛(Hugh Low)園藝公司的史達爾、洛(Stuart Low)先生。



Phalaenopsis stuartiana f. nobilis
Phalaenopsis stuartiana f. nobilis 黃化個體
然而,當初在菲律賓發現它的威廉‧鮑可夏爾(William Boxall)則認為它是席勒蝴蝶蘭 的一個變種,並在1882年時發表命名為 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 var. stuartiana。1890年,德國植物學家卡爾‧羅比(Carl Roebelin,1855~1927,也有人說他是瑞士人或荷蘭人) 也認為它也只是席勒蝴蝶蘭的白化型罷了,或許是因為這二種斑葉蝴蝶蘭在未開花的時候,實在太令人容易產生混淆!

直到 1941年,菲律賓的植物學家愛德華多‧基松賓(Eduardo Quisumbing,1895~1986)教授提出了許多這二種蝴蝶蘭不同的地方,包括:史達爾蝴蝶蘭的根部,有著席勒蝴蝶蘭和其他蝴蝶蘭所沒有的無性繁殖的能力,產地的地理分佈範圍不同,以及與席勒蝴蝶蘭的唇瓣胼肢體的差異等,證明了史達爾蝴蝶蘭是一個完全與席勒蝴蝶蘭不同,且獨立的原種蝴蝶蘭。

栽培建議方面,建議採用蛇木或軟木板植栽培,如此便可以觀察到史達爾蝴蝶蘭與眾不同之處--當根部受到外力破壞、斷裂時,如果環境適合,受損的組織能夠很快的癒合,並在受傷斷裂處會產生萌孽出小苗(根苗),當小苗擁有自己獨立的根時,便可小心地取下單獨種植,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;不過,如果原母株的蛇木板的空間足夠,不妨將小苗留在板上,未來小苗具備有開花能力的時候,便有機會會看見一板開放初上千朵花的史達爾蝴蝶蘭,每一朵花都一模一 樣,其實就是同一母株的根群所萌孽的根苗所長成的。

根部具有萌孽出小苗的能力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