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tleya lobata 裂瓣嘉德麗亞蘭

7月 08, 2015 0 篇回應


裂瓣嘉德利亞蘭是一種中大型附生性或岩生性蘭花,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巴西里約熱內盧(Rio de Janeiro)附近,一路南至聖保羅(Sao Paulo)一帶,陽光充沛、空氣濕度高的的海岸地區。

假球莖紡錘型,頂生一枚披針型的革質葉片,整體植株高度約40公分。花期春天,總狀花序,具有2~5朵香氣宜人的花。

她的身世十分離奇,而且與失落的傳奇蘭花--朱唇嘉德麗亞蘭(Cattleya labiata)有關。

1821年,英國植物學者约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5)建立了嘉德麗亞蘭屬(Cattleya),並發表了全世界第一種嘉德麗亞蘭--朱唇嘉德麗亞蘭,並指定為嘉德麗亞蘭屬的指定模式種。眾所皆知的,嘉德麗亞蘭的屬名來自歐洲第一位栽植嘉德麗亞蘭的威廉嘉德利(William Cattley,1788~1835),卻遺忘了第一位採集嘉德麗亞蘭的威廉史威森(William Swainson,1789~1855),以致於朱唇嘉德麗亞蘭在世界上消失長達 71 年之久。

1836年,英國自然學者喬治. 加德納(George Gardner)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奧勒岡山的一處懸崖邊,發現了一個嘉德麗雅蘭棲地。嘉德納馬上宣稱,他發現了失蹤多年的朱唇嘉德麗亞蘭,並帶回倫敦。

林德利檢視了這一種來自奧勒岡山的蘭花,發現她的唇瓣色彩與朱唇嘉德麗亞蘭並不相同,而且邊緣具有不規則的淺裂,因此在《Gardeners’ Chronicle》(園丁記事)中,將她命名作「裂瓣嘉德利亞蘭」(Cattleya lobata),並表示這個新種蘭花的植型外型及花朵等,均十分相似朱唇嘉德麗亞蘭,也有可能為其變種。







十九世紀時,英國維奇父子公司(Veitch & Sons Co)的第二代經營者詹姆士‧維奇(James Herbert Veitch,1868~1907)於1887年出版了一本《A Manual of Orchiraceous Plants》(蘭科植物手冊)中。當中,發生了一個嚴重的失誤--將 Cattleya lobata 誤植為 Laelia lobata。

蕾麗亞蘭(Laelia)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墨西哥,同樣由林德利於1831所建立,植株外型及花朵均與嘉德利亞蘭十分接近。由於,後來的植物學者們研究發現,蕾麗亞蘭具有8個花粉塊,剛好是嘉德利亞蘭的2倍,加上《A Manual of Orchiraceous Plants》是一個正式的出版品,符合《國際植物命名法規》(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;ICBN)的條件。因此,這個「誤植」意外成為一個有效的命名,順理成章地將 Cattleya lobata 移轉入蕾麗亞蘭屬中。

多年來,植物學者們對於嘉德麗亞蘭屬(Cattleya)及蕾利亞蘭屬(Laelia)之間的分類爭論不休。主要分作三派:一派認為,巴西產蕾麗亞蘭具有8個花粉塊,數量是嘉德麗亞蘭的2倍,應歸類與墨西哥蕾麗亞蘭相同的蘭屬。另一派則表示:巴西產蕾麗亞蘭,除了花粉塊數量與墨西哥蕾麗亞蘭相同外,生物地理分布、性狀及花序排列等均不相同,應該歸屬於嘉德麗雅蘭。

第三派則主張:巴西產蕾麗亞蘭既不屬於嘉德麗亞蘭,也不屬於蕾麗亞蘭。例如:巴西當地的植物學者馬科斯安東尼坎貝卡(Marcos Antonio Campacci,1948~)於2006年主張另立一個新的巴西蕾麗亞蘭屬(Brasilaelia)。英國植物學者馬克·韋恩 蔡斯(Mark Wayne Chase,1951~)則主張應歸入索芙蘭屬(Sophronitis)中。
 
千禧年後,隨著生子分物學的躍近,科學家們透過DNA基因序列比對,發現巴西蕾麗亞蘭和墨西哥蕾麗亞蘭(Mexican laelias)的親屬關係很遠,反而比較接近嘉德麗亞蘭。2008年,巴西植物學者卡西歐范登堡(Cássio van den Berg,1971~)向主掌全世界蘭花命名註冊大權的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提出申請,將巴西蕾麗亞蘭移轉至嘉德麗亞蘭屬中並獲得了同意。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