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tleya crispa 皺唇嘉德麗亞蘭



皺唇嘉德麗亞蘭原產於巴西里約熱內盧,以其華麗皺薄的唇瓣而得名,曾是19世紀早期最受歡迎的蘭花之一。它和大多數來自巴西的嘉德麗亞蘭物種一樣,在過去的160年中,一直處於無止境的分類戰爭中。

1826年,倫敦園藝學會(Horticultural Society of London,即是現在的英國皇家園藝學會)透過亨利張伯倫爵士(Henry Chamberlain,1773–1829),將原本生長在里約熱內盧野外山區的一種大型附生蘭引進到英國,栽植於奇斯威克花園(Chiswick Garden)的溫室中。1828年,英國植物學者约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5)在《Botanical Register》(植物園名錄)第14卷中,將其正式描述命名作 Cattleya crispa。種小名意為「皺薄的」,描述其唇瓣特徵。

儘管林德利在1831年時,根據花粉塊數量的不同,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蕾麗亞蘭屬(Laelia)。有趣的是,他卻沒有將具有八個花粉塊的皺唇嘉德麗亞蘭,移轉到蕾麗亞蘭屬中。在1836年的《Magazine of Botany》(植物學雜誌)中,林德利依舊將它放置於嘉德麗亞蘭屬(Cattleya)中。

令人驚愕的是,德國植物學家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-1889)於1853年,將皺唇嘉德麗亞蘭移轉入蕾麗亞蘭屬中,成為 Laelia crispa 後,竟然無人理會這項改變。

英國植物學者威廉姆斯(Benjamin Samuel Williams,1822 – 1890)在《The Orchid Grower's Manual》(養蘭指南)中,繼續採用 Cattleya crispa 一名。後來出版的《The Orchid Album》(蘭花專輯)中,威廉姆斯和共同作者英國蘭學家羅伯特·華納(Robert Warner,1814-1896),更表明「我們遵循已故林德利博士對物種的原始描述,將它保留在嘉德麗亞蘭屬中。」直接拒絕接受賴興巴赫的改變,也完全忽視 KewGardens 所揭示的合法學名。

直到1887年出版的《A Manual of Orchidaceous Plants》(蘭科植物手冊)中,作者詹姆斯·維奇(James Herbert Veitch,1868~1907)採用「Bentham & Hooker system」(邊沁和胡克系統),依據英國植物學家喬治·邊沁(George Bentham,1800-1884)和約瑟夫·道爾頓·胡克(Joseph Dalton Hooker,1817-1911)合力編著的《Genera Plantarum》(植物屬誌)--只採用 Laelia crispa 一名,對於 Cattleya crispa 一名則隻字不提。《A Manual of Orchidaceous Plants》被視作19世紀最具權威性的蘭學作品,造成後來許多人直接漠視 Laelia crispa 曾經是嘉德麗亞蘭屬的一員。

隨著世界進入20世紀,即使是突出的植物學者,如:美國植物學家卡爾·韋斯納(Carl Leslie Withner),仍依據花粉塊數量的不同,將皺唇嘉德麗亞蘭列入蕾麗亞蘭屬中。到了 2000年,英國植物學者馬克·韋恩 蔡斯(Mark Wayne Chase,1951~)甚至將其移轉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索芙蘭屬(Sophronitis)中。所幸的是,2008年,巴西植物學者卡西歐范登堡(Cássio van den Berg,1971~)根據DNA 基因序列的比對結果,終於讓皺唇嘉德麗亞蘭重新歸入嘉德麗亞蘭屬中。

皺唇嘉德麗亞蘭原產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北部的蒂茹卡(Tijuca)山脈,以及米納斯吉拉斯州南部,海拔高度600~1500公尺的森林中,通常附生在大樹枝幹上或裸露的大塊岩石上,經常直接曝曬在陽光底下。夏天開花,花梗可達30公分高,總狀花序通常具有5~7朵花,生長強健的植株每花梗可具多達10朵花。花徑約12~15公分,艷麗,芳香,持久。雖然沒有如朱唇嘉德麗亞蘭(Cattleya labiata),華納嘉德麗亞蘭(Cattleya warneri)和紫花嘉德麗亞蘭(Cattleya purpurata )等具有花形良好的大型花朵,但是花朵數量之多,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