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natmataungensis 拿馬山蝴蝶蘭


拿馬山蝴蝶蘭是近年發現的一種新種蝴蝶蘭。目前僅知產於緬甸(Myanmar)西南部欽邦省的拿馬山國家公園(Nat Ma Taung National Park),海拔高度約1700-2000公尺闊葉落葉性森林。

2003-2005年間,日本高知市牧野植物園(Makino Botanical Garden )與緬甸林業部合作,進行緬甸拿馬山國家公園植物種群資源調查。模式標本於2003年4月26日,湯川智久(Tomohisa Yukawa)帶領的團隊,由組員緬甸籍 Opho-Kyet Chan 於海拔高度1740公尺落葉性森林,沿溪流岸邊的林中採得的附生植物。以及2004年5月21日,田中信行(Nobuyyuki Tanaka)帶領的團隊,另一名組員 Victoria.於海拔高度1950公尺的山地雨林途中,採得相同物種的第二份標本。

單莖性多年生附生蘭。根肉質,叢生,壓扁狀,灰綠色。莖很短,葉片橢圓形-倒卵形,基部楔形,先端鈍到斜鈍,長約5~7公分,寬約2~2.5公分。開花時脫落,生長期再次生長。

花期春季(4月至5月)。花梗側生,暗綠色-紫色,具3-4枚苞片,斜三角形,銳尖,稍有毛;總狀花序直立或下垂,長約4~10公分,具4-16朵花。芥末黃色的綻放苞片覆蓋著紫褐色斑點。柱子和嘴唇是奶油黃色。萼片和花瓣為芥末黃色,表面具紫褐色斑點排列而成的縱向線條;唇瓣乳黃色,頂部裂片斑駁,紫褐色,中部暗紫紅色的脊。上萼片倒卵形-倒披針形,先端鈍。側萼片斜倒卵形 - 倒披針形,先端鈍,先端稍彎曲,後緣下彎。花瓣匙形,先端圓形穗狀,稍彎曲。 唇瓣三裂,具爪,側裂片和中裂片以直角連接並合生淺囊狀:側裂片上舉,鐮刀形,漸尖;中裂片寬倒卵形,背面凹陷,邊緣折疊,中央具有一條縱向的龍骨狀肉脊,花粉塊2粒,每粒劈裂成不等大的2片。

2010年3月,日本植物學者湯川智久(Tomohisa Yukawa),田中信行(Nobuyyuki Tanaka)和村田金(Jin Murata)等人共同描述與評論,種小名「natmataungensis」來自發現地區名稱。歸屬於朵麗蘭屬中(Doritis)。

蝴蝶蘭具有高度的園藝重要性,長久以來受到植物分類學及園藝學者們的高度關注。常見的分類系統有羅爾夫系統(1886年),史維特系統(1980年)和克里斯坦森系統(2001)等。此外,湯川智久(Tomohisa Yukawa)(2005年)修訂的通用分類和認可,包含蝴蝶蘭和朵麗蘭等二種類型的物種,並同時滿足形態分類和大分子生物分類。來自緬甸拿馬山的這個物種,重新歸屬蝴蝶蘭屬(Phalaenopsis)落葉蝴蝶蘭節(subg. Aphyllae)中。

拿馬山蝴蝶蘭和滇西蝴蝶蘭(Phalaenopsis stobartiana)的關係密切,但是,可以透過其具有縱向線條的的萼片和花瓣,不同形狀的唇瓣側裂片,以及寬倒卵形的唇瓣中裂片及脊狀附屬物來區分二者的不同。拿馬山蝴蝶蘭也與尖囊蝴蝶蘭(Phalaenopsis braceana) 有著密切關係,但是具有明顯不同的的距和不同形狀的唇瓣。

3 則留言:

  1.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整篇文章專業度無庸置疑,但Spur這個構造在植物學上應該稱為"距"而非"刺"

    回覆刪除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