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micholitzii 麥察蝴蝶蘭

麥察蝴蝶蘭天生嬌貴、怕熱,不適合新手栽培
察蝴蝶蘭是一種非常稀有珍貴的蝴蝶蘭,目前僅知分布於菲律賓群島呂宋島與岷達那峨島,海拔500公尺以下密林中。

性喜涼爽、通風的環境,雖然在人工的積極培育繁殖,在蘭花市場上算是常見的嬌客,但野外可能已經滅絕。

種小名「micholitzii」來自「Micholitz」姓氏拉丁化,用來紀念20世紀初的德裔英國籍植物學家--威廉‧麥察理茨(Wilhelm Micholitz,1854~1932)。在台灣,麥察蝴蝶蘭通常被錯誤的發音稱作「米庫氏蝴蝶蘭」--儘管習慣成自然,但畢竟是一位植物學家的姓氏,應予即刻修正。
Wilhelm Micholitz

1889年,倫敦著名的桑德斯與蘭花公司所聘僱的德國蘭花獵人威廉‧麥察理茨(Wilhelm Micholitz),在菲律賓的岷達那峨島發現這種珍貴的蝴蝶蘭,隔年由英國皇家植物園(Royal Botanic Gardens, Kew)標本館的館長--羅伯.羅爾夫教授( Robert Allen Rolfe,1855–1921)命名為Phalaenopsis micholitzii 並發表於《Gardeners' Chronicle 》,且作了一個簡單的描述,但是本種較為詳細與正式的報告出現於1920年之後。

葉片長約10~18公分,5~7公分寬﹔晚冬自早春於莖上側生花梗,花梗很短,通常不超過10公分,花梗直立,略彎曲,並具有數個約三角形的小鞘苞。花序總狀,具一至數花;花徑約3~5公分 ,蠟質,白色略帶不明顯的綠色,上萼片為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,頂端收尖,約3公分長,1.5公分寬;側萼片為歪卵形,頂端略收尖,與上萼片等大;花瓣為卵狀橢圓形,基部楔形,頂端略收尖,略小於萼片;唇瓣肉質,三裂。側裂片基部三角形,頂端彎曲為鐮刀狀;中裂片為卵狀三角形,具有許多密生的白色細毛。花朵於盛開後期會略向後彎曲,無香味。

麥察蝴蝶蘭的白色在遺傳上具有非常強烈的優勢,但對於花型的遺傳卻顯得十分薄弱,因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白花親本。在栽培上,對於光線與與溫度十分敏感,需要較多的遮光,在栽培時應給予較大的日夜溫差。 減少施肥次數,每次施肥稀釋6000倍以上較為安全﹔植料過濕十分容易爛根及腐心,植材必須保持半乾半濕。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