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mannii 曼恩蝴蝶蘭

5月 12, 2015 0 篇回應


恩蝴蝶蘭蝶蘭是除了鹿角蝴蝶蘭(Phalaenopsis cornu-cervi)之外,在台灣最常見的裂唇蝴蝶蘭節的成員。

分布於中國雲南、印度阿薩母、不丹、錫金、尼泊爾等,生長於喜馬拉雅山麓海拔高度500~1500公尺的潮濕密林或溪河兩岸的原始森林中,垂懸著生於樹皮粗厚的森林矮叢或樹蕨,對陽光的耐受度高,喜歡溫暖、空氣溼度略高的環境;中國大陸發現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,而稱之為「版納蝴蝶蘭」。
Gustav Mann

1859年,當時英國皇家植物園(Royal Botanic Gardens, Kew)的園長威廉·傑克遜·胡克教授(William Jackson Hooker,1785~1865)聘請德國的植物學家--古斯塔多‧曼恩(Gustav Mann,1836–1916)遠征西非進行考察。後來,結束西非的考察旅程之後,古斯塔多曼恩加入了印度林務局服務,並在1868年5月於越南採集到了一種花形奇特的蝴蝶蘭。

後來,由德國的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教授,在1871年描繪標本,並發表命名為為Phalaenopsis mannii(曼恩蝴蝶蘭)--2008年7月,筆者第一次撰文介紹本種,因不熟悉發音誤譯為「曼尼蝴蝶蘭」,今予修正為「曼恩蝴蝶蘭」。

1883年,服務於英國休洛園藝公司(Messrs Hugh Low)的威廉‧鮑可夏爾(William Boxall,1844~1910),將一棵在緬甸收集到的蝴蝶蘭,寄給了德國的賴興巴赫教授,被發表、命名為Phalaenopsis boxallii(鮑氏蝴蝶蘭)。不過,後來鮑氏蝴蝶蘭證實與曼恩蝴蝶蘭為同一種而被列為異名。

曼恩蝴蝶蘭的莖很短,由多枚近基生葉片包被,肉質根長扁或圓柱形,從莖的基部或下部的節抽出。葉片橢圓形至卵狀的,略肉質,具關節和抱莖的鞘。花期為春-夏季,花梗側生於莖的基部,可達45公分長,花序總狀或因花序柄短縮而似圓錐花序,具多朵蠟質的芳香花朵;花苞片小,短於子房和花梗;花徑3.5~4公分,花色為黃色底具有紅棕色-咖啡色-黑色的斑紋。單花壽命約15~30天,花期約2個月。花朵平展,側萼片明顯比上萼片寬闊,離生;花瓣近似上萼片;唇瓣基部具爪,貼生於蕊柱足末端,無關節,三裂﹔側裂片直立,平行,略圍抱;中裂片厚,伸展為三角形,邊緣具齒。

曼恩蝴蝶蘭適合盆植或板植,強壯株易生側芽,溫暖季節需要高空氣溼度與遮蔭的環境;冬季休眠時需給予明顯的乾冷環境刺激花梗的萌發與花芽的形成。除了常見的咖啡色斑紋花色的曼恩蝴蝶蘭之外,世面上還可以見到純黃綠花色及深咖啡花色(部分個體的花色表現近黑色)的曼恩蝴蝶蘭。過去,曼恩蝴蝶蘭的純色變種非常稀少,價位非常驚人。最早由美國知名的蝴蝶蘭育種家--愛琳‧多布金(Irene Dobkin)女士所擁有,目前市面上見到的的純色變種,大多為其自交後代。


野生的曼恩蝴蝶蘭
曼恩蝴蝶蘭的純黃色花變種
曼恩蝴蝶蘭的深咖啡色色變種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