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zebrina 斑紋蝴蝶蘭

11月 03, 2018 , 0 篇回應


斑紋蝴蝶蘭原產於緬甸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半島、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低海拔常綠闊葉林中。有時候,斑紋蝴蝶蘭和蘇門答臘蝴蝶蘭(Phalaenopsis sumatrana)被視作同一個物種。不過,分子生物學告訴我門,二者是不同的蝴蝶蘭屬物種。

1859年, 荷蘭植物學家特斯曼(Johannes Elias Teijsmann, 1808~1882) 將二種蝴蝶蘭植株,寄到萊登大學附屬植物園,不過,只有一株標示 Phalaenopsis zebrina 的植株倖存,並於翌年(1860)開花,由格爾森(Gersen,G.J,,1826~1877)和賴興巴赫(Reichenbach)共同描述命名為 Phalaenopsis sumatrana。

到了1862年,特斯曼及賓尼狄克 (Simon Binnendijk,1821-1883)共同描述二個不同花色的同一種蝴蝶蘭,分別命名為 Phalaenopsis zebrina var. gerseni(淺紫色的)及 Phalaenopsis zebrina var. lilacina(丁香色的),發表於《Natuurkundig Tijdschrift voor Nederlandsch Indië》(荷蘭東印度群島自然科學雜誌)。由於當時的資訊流通並不發達,很顯然地,特斯曼並不知道當年標註為Phalaenopsis zebrina 的蝴蝶蘭植株,後來被發表為蘇門答臘蝴蝶蘭。

莖很短,通常帶有3~5枚長圓形-倒卵形的肉質葉片,前端1/2通常較寬,基部收狹呈截型。春季和夏季開花,花梗側生於莖的基部,直立略呈弓形,綠色,圓柱狀,長度約10公分,具有3~5個很小呈三角形的花苞片,總狀花序具2~5朵花,可同時開放數朵花。花朵呈星形,花徑約3.5公分,花朵乳白色-乳黃色,萼瓣及花瓣上具有不規則的橫向斑紋,唇瓣三裂,側裂片上舉,鐮刀型,中裂片橢圓形略呈菱形,近基部部分較寬,唇盤前1/3處具有短毛。花朵芬芳。

斑紋蝴蝶蘭和蘇門答臘蝴蝶蘭者的花朵外觀相似,常常令人混淆。有些人會依據花色來區分,認為蘇門答臘蝴蝶蘭的花色為乳黃色底,帶有棕橘色的粗斑,而斑紋蝴蝶蘭則為乳白色底帶棕紅色細斑。

但是,這種分辨方法並不正確,因為二者的花瓣底色,以及斑紋的顏色、形狀、粗細和多寡等,會因為產區及個體的不同而多變化。因此,建議再仔細比較二者唇瓣中裂片的形狀及毛狀附屬物來區分:蘇門答臘蝴蝶蘭的唇瓣中裂片為細長型,唇盤上的短鬚約佔整個唇盤的1/2。斑紋蝴蝶蘭的唇瓣中裂片約略呈菱型,近基部部分較寬,而唇盤上的短鬚,則大約只佔唇盤的1/3左右。

Phalaenopsis sumatrana 的唇瓣呈細長型,唇瓣上的短鬚約佔整個唇瓣的1/2
Phalaenopsis zebrina 的唇瓣約略呈菱型,近基部份較寬,而唇瓣上的短鬚,則大約只佔唇瓣的1/3左右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