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assavola cucullata 帽兜白拉索蘭


早在18世紀時,綻放著優雅纖細花朵的帽兜白拉索蘭(Brassavola cucullata)就被人們引進歐洲栽培。當初被稱為「Helleborine floribus albis」(白色花朵的蘭花)或「Cucullatis Plum」(帽兜狀的冰白色花朵)。

1763年,植物分類學之父--卡爾·林奈( Carl von Linné,1707~1778)將它命名為Epidendrum cucullatum,發表在《Species Plantarum》(植物種誌)中。種小名意為「頭巾狀的」、「帽兜狀的」、「 僧帽狀的」,用來表示其花朵唇瓣的形狀。當時,林奈將所有的附生性蘭花通通歸屬於樹蘭屬(Epidendrum)。

1799年,瑞典植物學家奧洛夫·彼得· 斯瓦茨(Olof Peter Swartz,1760-1818)推翻了林奈的看法,將它移轉到蕙蘭屬(Cymbidium)。到了1862年,德國植物學家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又將它搬到紫蘭屬(Bletia)中。

直至1813年,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·布朗(Robert Brown,1773-1858)以本種為模式種,建立了全新的白拉索蘭屬(Brassavola),發表於《Hortus Kewensis》(邱園植物名錄)。屬名為紀念義大利植物學家安東尼奧·穆薩·白拉索(Antonio Musa Brassavola,1500-1555)。

白拉索蘭屬(Brassavola )主要分布於中美洲熱帶地區。目前已知有18個物種。它們的假球莖呈短棒狀或圓柱狀,頂生一枚圓筒狀具有凹槽、先端銳尖的肉質葉片。假球莖頂端(葉腋)頂生一至多朵白色或淡綠色的花。作為白拉索蘭屬(Brassavola)的指定模式種,帽兜白拉索蘭具有纖細狹長的線狀萼片和花瓣,以及寬闊醒目的白色唇瓣,其獨特的特徵是:唇瓣邊緣為流蘇狀,以及具有長長的錐形尖端。多數白拉索蘭的花在夜晚都會散發濃濃香味,藉此吸引蛾類蟲媒為其授粉。夜晚的帽兜白拉索蘭,具有聞起來類似柑橘的香氣。

分佈在西印度群島(The West Indies)、墨西哥、中美洲和哥倫比亞、特立尼達、圭亞那和委內瑞拉等熱帶地區,通常生長在海拔高度500公尺(至高不超過1800公尺)以下的海岸森林。通常附生在樹木枝幹上,偶爾也生長在山坡裸露岩石上。植物體呈懸垂生長,植株高約25~40公分,肉質的假球莖為細圓柱形,長約20公分。假球莖頂生一枚約18~25公分的長圓筒狀、具有凹槽、先端銳尖的綠色肉質葉片。

夏至秋季開花,花序自假球莖頂端、葉子基部抽出,總狀花序,通常帶有1朵,有時2或3朵花。花梗長約20公分,花徑約13~17公分,花瓣及萼片呈線狀披針形,細長,白色,偶爾伴著微微的淡黃綠色、金棕色或粉紅色。唇瓣心形,三裂,側裂片邊緣呈流蘇狀,中裂片向前延伸,長而尖銳細長。有趣的是,即使是同一個植株,每一年的花色可能不盡相同:今年花朵的花瓣和萼片伴著微微的淡黃綠色,明年可能伴著微微的金棕色,又次年可能伴著淡淡的粉紅色。

懸垂生長的植物特別適合板植,任它恣意生長。生命力強盛的帽兜白拉索蘭,對於新栽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,容易種植,不太需要特別照顧。喜歡中強光的日照環境,除了夏季的日頭毒辣,需要稍稍遮蔭之外,其他季節儘可能給予充分日照,才能促其開花。冬季須注意避免寒流冷風吹襲。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