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amabilis 白蝴蝶蘭


白蝴蝶蘭是印尼的國花。廣泛分布於北澳大立亞的昆士蘭、印尼、巴布亞新幾內亞,至菲律賓與蘇門答臘 ,海拔高度500公尺以上森林。

中~大型著生蘭花,花朵纖弱美麗,花梗可達一公尺長,總狀花序疏生多朵美麗的白花,或因花朵密集而似圓錐花序,花期春季至夏季。

十七世紀時,德裔荷蘭籍的植物學者格奧爾格·艾伯赫·郎弗安斯(Georg Eberhard Rumphius,1627-1702)在印尼摩鹿加群島的安汶島上,發現一種白色大花的著生性蘭花,並在1750年出版的《Herbarium Amboinese Vol. 6》(安汶島植物)書中,命名為「Angraecum album majus」,意思「月亮蘭花」。

1752年,瑞典的博物學者彼得‧奧斯貝克(Peter Osbeck,1723-1805)從中國前往英國途中,經過爪哇西部的一個島嶼時,看見島嶼岸邊的樹上長有一種開白花的著生性蘭花,十分美麗並採了一些植株準備帶回英國 。回到了歐洲後 ,奧斯貝克將採集來的蘭花,交給當時植物植物學者林奈( Carl von Linné,1707~1778)。

當時,林奈將所有的著生蘭花均處理樹蘭屬(Epidendrum),並將這種著生性蘭花命名為Epidendrum amabilis,發表於1753年出版的《 Species plantarum》(植物種誌) 。種小名amabile為「可愛的」,意指花朵十分討人喜歡。1814年,有「印度植物學之父」之稱的英國植物學者威廉‧羅克斯堡(William Roxburgh,1751-1815)推翻林奈的看法,將本種併入蕙蘭屬(Cymbidium)--當然,這是完全錯誤的處理,因為蝴蝶蘭並不具有假球莖構造。

直到1825 年,爪哇茂物( Buitenzorg,當時的爪哇首都)皇家植物園園長--德國植物學者卡爾‧布盧姆博士(Carl Ludwig Blume, 1796~1862),在爪哇當地原住民的帶領下,來到位於爪哇南方的一座名為 Noesa Kembangan 的無人島上,尋找傳說中的美麗蘭花。經過了一番尋找之後,布盧姆博士在溪流的對岸,看見了一大群白色蝴蝶,蟄伏不動地停在一棵大樹上,涉溪靠近一看,才發現原來不是一群蝴蝶,而是一朵朵美麗令人眩目的蘭花。

卡爾‧布盧姆博士興奮地將發現的蘭花送回植物園中。經過研究和比對之後,布盧姆博士認為這棵蘭花,就是林奈博士所發表的 Epidendrum amabile。同時,布盧姆博士認為林奈博士的處理並不洽當,因此將這棵蘭花重新命名為 Phalaenopsis amabilis,發表於同1825年出版的 《Bijdragen Tot de Flora van nederlandsch Indie》,正式宣告有了一個新的獨立屬--Phalaenopsis 蝴蝶蘭屬,並指定白蝴蝶蘭為蝴蝶蘭屬的指定模式種。

過去,因為資訊流通不發達,或不同產區的差異,白蝴蝶蘭多次被重新發表,後來被發表者均列為易名。包括:


  • 1836年,德國瑞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教授將本種誤發表為Synadena amabilis。 
  • 1848年,英國植物學家約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5)及羅伯.羅爾夫教授( Robert Allen Rolfe,1855–1921)二位學者,不約而同地巴拉望群島所產者誤發表為Phalaenopsis grandiflora及Phalaenopsis rimestadiana。 
  • 1888年,德國的瑞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教授,將澳大利亞所產者誤發表為Phalaenopsis gloriosa。 
  • 1906年,英國植物學家弗雷德里克·曼森·貝利(Frederick Manson Bailey,1827~1915)將產自新幾內亞者發表為Phalaenopsis rosenstromii。 
  • 1980年,美國植物學家荷爾曼‧史維特教授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誤發表為Phalaenopsis celebensis。


盛開中的白蝴蝶蘭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