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venosa 脈舌蝴蝶蘭

6月 30, 2015 0 篇回應


德國植物學家魯道夫. 施萊希特(Rudolf Schlechter)在1911年所出版的 《Fedde's Repert. Spec》第十卷中,撰文介紹一種產於印尼蘇拉維西島(舊名 Celebes 西里伯斯),唇瓣光滑無短鬚的蝴蝶蘭,並命名為 Phalaenopsis psilantha,種小名意為「無毛的」。


模式標本存放於德國柏林植物園標本館中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英美蘇聯軍對德國首都柏林展開363次的空襲轟炸,即著名的「柏林大轟炸」,柏林標本館與諸多珍貴標本也毀於其中。

1969年,美國植物學家荷爾曼‧史維特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重新整理蝴蝶蘭屬時,將 Phalaenopsis psilantha 處理為羞花蝴蝶蘭(Phalaenopsis modesta)的異名。我們猜測,當時,由於欠缺模式標本,史維特只能參考所二戰後遺留下來、不完整的敘述抄本,對照生物地理上重疊分布的羞花蝴蝶蘭,其唇瓣型態大多數為光滑無毛的。因此,推測 Phalaenopsis psilantha 為羞花蝴蝶蘭的同種異名。

1979年,在印尼蘇拉維西島的帕洛坡(Palopo)西側海拔高度500-600公尺的森林中,採集到一種蝴蝶蘭,並經過人工栽培後於上1982年11 月1日開花,蠟葉標本存放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植物標本館中。當時,這一個新發現的蝴蝶蘭,被視為消失多年的 Phalaenopsis psilantha,在當年出版的《蘭花雜誌》43期中,也做出相關的報導。翌年(1980),一張關於 Phalaenopsis psilantha 的素描原稿抄本意外重現人間,這張素描抄本中的蝴蝶蘭,萼片與花瓣幾乎彼此交疊,唇瓣中裂片細長,基部具有粗而短的鋸齒。美國植物學者史維特當下判定 Phalaenopsis psilantha 即為安汶蝴蝶蘭(Phalaenopsis amboinensis)的同種異名。

不過,先前一直被認為是 Phalaenopsis psilantha 、發現自印尼蘇拉維西島的帕洛坡(Palopo)的蝴蝶蘭,很明顯地不同於安汶蝴蝶蘭,它是一個全新、尚未被命名的蝴蝶蘭屬的新種植物。1983年,美國植物學者傑克‧阿奇‧福利(Jack Archie Fowlie,1929~1993)和馬來西亞植物分類學者沈培順(Phyau Soon Shim,1946-),共同描述、命名作Phalaenopsis venosa 。 種小名 venosa 來自拉丁文的 venosus(脈紋),意指唇瓣中裂片上具有顯明而多細紋的縱向脈紋。

印尼蘇拉維西島的特有種,僅分布於海拔高度500~700公尺的低海拔森林中。葉片為長橢圓形,亮綠色,長10~20公分,末端稍有反捲或呈波浪狀。 花期不定,自春到秋之間都會開花。花梗側生,長約10~20公分,通常短於15公分,綠色。總狀花序,疏生2~5朵花,每次僅開放1~2朵。花徑約4-5 公分,平整蠟質,花瓣和萼片相似,花瓣為卵圓形-橢圓形,收尖,黃褐-紅褐色,通常開放1~2週後會嚴重褪色。唇瓣白色,三裂。唇瓣中裂片為長舌狀,末端二側略擴展,明顯較安汶蝴蝶蘭的唇瓣中裂片來得寬大,具有一條明顯的中央龍骨,脊骨呈細齒狀,龍骨末端二側有許多 為多皺紋之小龍骨或脈紋。花期可達40天。

脈舌蝴蝶蘭和安汶蝴蝶蘭在橘黃花的育種上有傑出貢獻,具有花朵平整且質地佳的遺傳特點,也有使後代的花朵數減少,花朵出現白色空心的特性。和安汶蝴蝶蘭最近緣,同是人工雜交培育黃花蝴蝶蘭的重要親本來源。其人工雜交培育後代超過15世代以上、登錄逾1萬8千多種。其中,最知名的後代為 Phalaenopsis × Taipei Gold(台北黃金)。





Phalaenopsis venosa fma. viridis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