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lamelligera 薄瘤蝴蝶蘭


薄瘤蝴蝶蘭是一種和鹿角蝴蝶蘭(Phalaenopsis cornu-cervi)非常相似的蝴蝶蘭屬物種。分布於印尼婆羅洲(Borneo)、沙巴一帶,海拔高度800公尺以下的熱帶雨林中,通常附生在高大樹冠層。曾經一度被認為滅絕。但是,近年來又再度發現它的蹤影。

美國植物學家荷爾曼‧史維特教授(Herman Royden Sweet,1909 - 1992)在1969年描述這一種來自婆羅洲的蝴蝶蘭屬物種。種小名意為「薄的」,形容其唇瓣上如薄片般的瘤狀體形狀。

單莖型附生性蘭花,莖很短,具非常粗壯的白色氣生根。葉數枚,肉質的,互生,狹橢圓形或長圓形,先端略歪斜,青綠色。冬季至翌年夏季開花,花梗側生莖基部,直立,可達45公分長,具有圓柱狀的總狀或具有少數分枝和扁平的軸。花徑約3-4公分,花被片狹橢圓形,蠟質,黃綠色,具紅色到棕色的條紋和斑點。唇瓣三裂,二側裂片鐮刀型,上舉,亮黃色,中裂片乳白色,心型,正視如上舉的鯨魚尾。續花性,可同時開放幾朵花,綠色的花梗,續活多年,並連續開花。溫暖時香氣濃郁。

美國植物學家艾瑞克克里斯汀(Eric Alston Christenson,,1956-2011) 將薄瘤蝴蝶蘭視為鹿角蝴蝶蘭的同物異名,認為二者間沒有太大的差別,可以視作同一種。美國植物學家荷爾曼‧史維特根據唇瓣瘤狀體的形狀,將這二個蝴蝶蘭物種分離。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《The Genus Phalaenopsis 》的一段描述: 英國植物學家羅爾夫(Robert Allen Rolfe,1855–1921)觀察一份保存在英國皇家植物園(Royal Botanic Gardens, Kew)標本館,來自婆羅洲的蝴蝶蘭花朵標本。發現它的唇瓣構造相當特殊。但樣本數不足,需要採集更多的樣本來完成描述 。 它可能和紅斑蝴蝶蘭(Phalaenopsis maculata)及豹斑蝴蝶蘭(Phalaenopsis pantheriana)兩者有密切關係。

由於,鹿角蝴蝶蘭的花梗橫斷面為扁型,花梗下垂成穗狀花序逐朵開放,而薄瘤蝴蝶蘭的花梗橫斷面則是圓形的,就像其他蝴蝶蘭般左右交替開放。加上二者的唇瓣結構不同,我們跟隨荷爾曼‧史維特的看法,將它視作一個獨立的蝴蝶蘭屬物種。

0 意見: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