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alaenopsis sumatrana 蘇門答臘蝴蝶蘭

9月 04, 2018 2 篇回應


蘇門答臘蝴蝶蘭的分佈範圍很廣,包括了印尼的爪哇、婆羅洲、蘇門答臘、蒙大威島,馬來西亞的霹靂州、柔佛,東馬來西亞的沙巴,緬甸,泰國,越南,以及菲律賓的巴拉望(Palawan),海拔高度約 700 公尺左右的常綠闊葉森林。

1839年,荷蘭植物學家彼得威廉格爾薩(Pieter Willem Korthals,1807~1892)博士接受荷蘭政府的委任,帶領了一群自然科學家進行荷屬東印度群島(荷蘭殖民時期的稱呼,即現今印尼)的自然歷史調查,並在蘇門答臘島上的巨港(Palembang),採集到了一種蝴蝶蘭 ,並繪製了標本素描。

1856年,德國植物學家賴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,1823~1889)在荷蘭萊登大學(Leiden University)遇到了威廉格薩爾,並看到了這一份標本素描圖。當時,賴興巴赫教授希望能複製一份,保留起來作為參考,但未獲得威廉格爾薩的同意。幾個月後,賴興巴赫在英國倫敦的雙漢格陵(Twinham Green),拜訪植物學家约翰·林德利(John Lindley,1799~1862)教授,並在林德利教授的藏書中,看到了一張複製素描圖,並且根據其註釋,將這種蝴蝶蘭暱稱作 zebra (斑馬)。而威廉格爾薩的原始素描,一直被保存在萊登大學,然而並沒有任何栽培紀錄。

直到1859年, 格爾森(Gersen,G.J,,1826~1877)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巨港(Palembang) 省,為特斯曼(Johannes Elias Teijsmann, 1808~1882)採集紫紋蝴蝶蘭(Phalaenopsisal violacea)時,再度發現這一種蝴蝶蘭。當時,特斯曼將二種由格爾森所採集到蝴蝶蘭植株,寄到萊登大學附屬植物園,不過,只有一株標示 Phalaenopsis zebrina 的植株倖存。

翌年(1860), 這一株倖存下來的蝴蝶蘭終於開花,由格爾森博士和賴興巴赫教授(Reichenbach)教授,共同描述命名,並以其採集地蘇門答臘(Sumatra) 島為名,正式命名為 Phalaenopsis sumatrana,發表於《Hamburger Garten-und Blumenzeitung.》(漢堡花園學報)。同時,在《 Annales d'Horticulture et de Botanique ou Flore des Jardins Royaume des Pay-Bas》(荷蘭花園王國的園藝和植物誌)也刊登這一種蝴蝶蘭的圖片。

1864年,英國的休洛園藝公司將蘇門答臘蝴蝶蘭引進歐洲,次年,由托特納姆(Tottenham)的蝴蝶蘭愛好者戴約翰(John Day) 栽培開花,並在5月30日由英國皇家園藝學會  (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) 在南肯辛頓(South Kensington)的蘭展中,艷壓群芳,獲得了 FCC 最高榮譽獎,並繪製插圖,刊登在《Curtis's Botantical Magazine》(柯蒂斯植物學雜誌;花園博覽)上。

蘇門答臘蝴蝶蘭與康寧蝴蝶蘭(Phalaenopsis cornirgiana)產地重疊的關係,二者經常混淆,往往直到開花時,才分辨得出是康寧蝴蝶蘭或蘇門達臘蝴蝶蘭。

蘇門答臘蝴蝶蘭經常與斑紋蝴蝶蘭(Phalaenopsis zebrina)混淆,有些人會依據花色來區分,認為蘇門答臘蝴蝶蘭的花色為乳黃色底,帶有棕橘色的粗斑,而斑紋蝴蝶蘭則為乳白色底帶棕紅色細斑。但是,這種分辨方法並不正確,因為二者的花瓣底色,以及斑紋的顏色、形狀、粗細和多寡等,會因為產區及個體的不同而多變化。因此,建議再仔細比較二者唇瓣中裂片的形狀及毛狀附屬物來區分。


Phalaenopsis sumatrana 的唇瓣呈細長型,唇瓣上的短鬚約佔整個唇瓣的1/2

Phalaenopsis zebrina 的唇瓣約略呈菱型,近基部份較寬,而唇瓣上的短鬚,則大約只佔唇瓣的1/3左右

2 則留言:

  1. 第一張照片應該是corningiana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經仔細觀察圖片花朵唇瓣後,確為忙中錯,已經修正,感恩斧正。

      刪除

如果您發現文章中的任何錯誤,或者補充內容或分享相關資訊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讓我知道。
如果您和我一樣喜歡蘭花/寫作/關於蘭花的植物學,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您討論或聊天!